
从上世纪60年代尝试将现代与传统技法相结合,进行现代英雄人物石雕创作,到上世纪80年代任石雕厂厂长带领职工夺得多项国家级工艺大奖,再到后来主攻佛教题材作品尤其是观音的雕刻,获得“观音王”美誉。创新,一直贯穿着王祖光50多年的艺术生涯。
王祖光1942年出生于著名的寿山石雕之乡——东门后屿乡。他告诉记者,他从小就喜欢雕塑、绘画等艺术形式,加上父亲是制砚师傅,痴迷寿山石雕,对他,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上世纪50年代,王祖光小学毕业后,便一边念书,一边跟着父亲学艺。1958年,16岁的王祖光跟随父亲进入福州石雕厂,拜寿山石雕大师林友清为师,后又受教于另一位大师周宝庭。王祖光学艺非常刻苦,除了跟着师傅学习刀法等传统的雕刻基本功外,还到工艺美术学校进修,努力掌握现代绘画、雕塑技巧,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。在石雕厂,王祖光的雕刻天赋很快就得以显现。
上世纪60年代,提倡工艺美术界百花齐放,为工农兵服务,英雄人物成为当时时兴的题材。1963年,21岁的王祖光创作的寿山石雕《少年英雄张高谦》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一等奖。1964年,王祖光创作的《放风筝》、《亚非拉之歌》、《全世界人民大团结》等作品也备受关注。
“文革”结束后,福州市有意提拔业务能力强的骨干领导石雕厂,1981年,不到40岁的王祖光成为福州石雕厂的厂长,他要求石雕厂职工要勇于创新,“没有创新,就没有出路”。
从小受父母影响,王祖光也信仰佛教,而多年来专注于佛教题材的雕刻,更是令王祖光的性格变得谦逊、有礼、平和。这一点,从记者跟他的对话中能强烈感受到。“关于‘观音王’这个称号,我在这里纠正一下,因为我姓王,又刻观音,所以人家叫我观音王,不是说我刻得最好。”
尽管他以观音雕刻闻名,但是,其实他的创作涉及各种题材,“既有传统人物,也有现代人物,此外,作为成熟的雕刻师,动物、山水、花鸟也都得会刻。”迄今为止,他很难说出自己满意的作品,“我自己还在总结、学习。”
|